某市位于黄河上游,为全国著名的重金属之乡,各类重金属开采、冶炼加工的大小企业比比皆是,该市人口约200万。
位于重金属矿区东南面和下游地带,分为4个集中居住区块,其中最近的居住区距选矿车间仅百余米。矿区和居住区隔耕地相望。矿区生产区共有3条排污沟,其中一条是从选矿车间引出、专门排放含毒污水的封闭式暗沟,污水直接排入矿区的尾砂库,在尾砂库右侧有一条明沟用来排放库中溢出污水,因库岸周边岩石溶蚀严重,库水大范围多方向侧漏。另有一条排污沟则引入村民灌溉农田水渠,农民利用排污渠的废水漫灌耕地。在居住区,有一个供当地居民孩子就近入学的小学,大约有600多学生在这里上学。当地村民和部分企业职工就住在附近的村庄里,早期村里的饮水主要是通过水井供应,后来通了自来水。在居住区的附近有一个1294.4亩的水塘,进行着淡水鱼的养殖,可以满足当地居民鱼类的供应需求。
10年前,该地区曾发生回水管道破裂等环境污染事故。后来,村民发现水稻的收成不好。而且,有些地方甚至连草都不长,而且有灰色片状物,与正常土壤看起来很不一样。淡水鱼塘周围由于没有任何防护、防渗措施,养殖的鱼类也出现了死亡的现象。但是,这种现象并未引起大家的重视。
直到6个月前,一名居住在矿区周围的5岁女孩送市医院就诊,主要症状为脚痛症状,痛得抽筋,痛了就哭,晚上睡觉都听到她的哭声(此症状为镉中毒症状)。同时,患儿的邻居中6人出现相似症状。于是,市医院向当地卫生局进行报告,说“发生了一种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流行”。经过市医院、市卫生局及医师协会的初步调查,发现该病的病例数共30例,儿童及成年人均有病例发生。在医院,对病人进行了详细的询问和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尿液等检测(血镉、尿镉和尿金属硫蛋白为其暴露生物学标志物)。
随后,在市卫生局的协调指挥下,组成了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督所和医院等机构专业人员为主的现场调查和应急处置小组,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环境调查、食品调查、职业调查等。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包括人群暴露资料的调查。
调查组还对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全面考察,采集了矿区及周边空气样本、土壤样本、村民饮用水的样本、工厂排出的废水样本、地表水、地下水样本送检,进一步确认主要污染物的类型及污染途径。还采集了淡水鱼塘底泥及其旁边土壤样本和土壤上农作物样本等进行实验室检查。
另外,调查组还对当地居民的食物进行了全面评价。采集鱼塘中的鱼类样本及死鱼样本进行检测,同时,调查组还收集了购买市场上销售的小麦、大米和蔬菜等农作物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查。
为更加科学准确地调查了解村民的健康现状,市卫生局安排职业病防治研究院组织有关专家和医务人员共30人,为当地居民开展健康体检。
因矿区附近学校的孩子多反映有关节疼痛等症状,故在学校内也开展了相关的健康检查。
为了解矿区企业职工的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危害接触情况及其健康状况,防护措施使用及其效果评价,“工业三废”的净化处理及其排放情况,在企业开展了相关的现场调查。同时,还组织工人进行健康检查。
经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初步认定为重金属镉中毒,毒物来自于矿区企业排放的“工业三废”。
根据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环境调查结果及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毒理学实验分为4个阶段(4个阶段分别简要介绍),以其中第三阶段的部分内容即亚慢性毒性试验为例,观察长期接触镉的毒性效应谱、毒作用特点和靶器官,并确定镉的剂量效应关系、阈剂量和最大无毒作用剂量,形成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报告,为制定人类接触的安全限量提供依据。
根据上述调查、动物试验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形成统一的风险-效益评价,管理部门可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权衡管理决策,必要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控制对人体造成危害。
后来,国家下达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治理该地区重金属污染和土壤污染,环保部门则进一步加强环境监督,坚决遏制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多发势头。